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

金門縣金沙鎮~張文帝洋樓













張文帝洋樓建於1935年,由馬來西亞金僑張文帝寄款回鄉興建。由於當年海猖獗,治安敗壞,歸鄉華僑成為海盜覬覦對象,因此興建宅第時特別注重防禦設施,如角樓、槍孔、和牆櫃暗格等。這些建築特色都在張文帝洋樓中展現。

洋樓建築平面格局為兩層樓出龜洋樓,加一層樓後落,本體牆身材料為正面下緣堵石,上緣抹灰、彩色瓷磚,側、背面下緣花崗石,上緣抹灰,後落也是側、背面下緣花崗石,上緣抹灰。屋身構造為RC;立面山頭飾以柱飾、雙獅、浮雕,橫梁刻「1935」文樣。

洋樓完工後,張文帝原想將父母接回家鄉,落葉歸根,但因戰亂而作罷。洋樓先後為日軍和國軍駐紮,2003年被指定為金門縣歷史建築

1995年,張文帝之女張惠英回金繼承洋樓產權;感念父母對祖父母孝思,進而在2016年將洋樓捐贈給金門縣政府。縣府2019年9月和文化部文資局合作,由文資局投入新台幣4140萬元預算修復。

 

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金門大地吳心泉宅








金門大地吳心泉宅

古蹟創建於1929年,為金門大地人吳心泉所興建,吳心泉早年與兄弟(守作、仲坦)一同下南洋,先抵達泰國,因環境困頓,守作病死,遂往新加坡,後留於馬來西亞馬六甲,心泉剛開始,以仲介人力,包攬工程為主,後透過同鄉陳文坤之引介,開設工程公司名為「金泉成」,因回想金門建築大量用花崗岩石材興建,遂於當地開設花崗岩石材場,後事業擴大改稱「金泉發」,目前曾孫吳友鏗仍於馬六甲經營相關產業。

吳心泉(1887-1950年)係馬來西亞馬六甲(英文Malacca、馬來文Melaka)金門僑領,為金門下南洋重要人物,其子拿督吳忠信曾擔任馬六甲金門會館第三任主席,其孫吳梓新現任馬六甲金門會館第五任主席,皆為馬六甲僑界具有貢獻之人物,在僑界的成就與地位深受各界肯定。

屋宇興建初期,心泉人在馬六甲,委由二哥守瓢負責,共分為兩階段,1929-1931年興建二落,1931-1933年興建護龍疊樓,當時聘請在地專業土水匠師-吳守滑(內洋人)、吳克榮,打石師傅-莊文財(惠安人),木作匠師-黃傳心(土名,後浦頭人),共花費28000銀元。興建完成後,心泉母張昔與兄守瓢、妻陳省住於內,直至日軍襲金前夕,因躲避日軍,陳省與忠信(心泉長子)、守瓢,遂往馬六甲與心泉同住,此屋交由親戚代管。古蹟歷經約一年四個月的修繕,於2021年6月30日修復竣工,為本縣第一件旅外金僑將祖厝捐贈給政府修復完成的實例;古蹟目前已活化為駐縣藝術家創作展示據點,俾利充分活化再利用加入新型藝術創作共生發展,打造東半島古蹟藝文新亮點。

https://cabkc.kinmen.gov.tw/asset?uid=75&pid=62


藝術轉動社區 浯島顯影大地吳心泉宅開展
發布日期:2022/11/21 記者: 李增汪/綜合報導。

金門縣文化局與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合作辦理藝術轉動社區計畫,由美學館薦送藝術家進駐金門,透過藝術家的觀察與創作,實踐藝術行動計畫。
 《浯島顯影》展覽昨日上午在金門大地吳心泉宅開幕,由金門傳統音樂館演出拉開序幕,展出影像藝術家林羿綺進駐期間,走訪了島上的鬧區與村落,與多位女性耆老們對話訪談,採集到許多關於戰爭、民俗與樂曲等故事,並將之拍攝剪輯成一部影像作品:《浯島顯影》,藉由在吳心泉古宅的展出,從金門女性的觀點,呈現這座島嶼珍貴的在地故事與歷史記憶。
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許績鑫表示,今年首度與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合作藝術轉動社區計畫,共有三組藝術家進駐,文化局相當認同藝術轉動社區的理念,後續也願意全力支持與提供協助,期許與臺南生活美學館有更多合作機會,為地區帶來不同的文化饗宴。
 臺南生活美學館黃瓊瑩館長表示,為推動南部七縣市文化生活圈區域內生活美學運動,鼓勵社區組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,培養居民生活美學觀念與態度,以藝術轉動社區計畫作為社造亮點,媒合藝術家進入社區,與在地居民共同關注社區的各類議題。感謝金門縣文化局鼎力支持與合作,希望透過藝術進駐,為社區帶來轉動的力量。
 藝術家林羿綺表示,很榮幸受邀參與臺南生活美學館的轉動社區計畫,讓她能回到祖母的故鄉-金門進行創作,這也是她第一次在金門待這麼久,得以完整體驗這裡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風貌。
 展覽期間亦展出林羿綺榮獲國內外影展與藝術獎項的《越洋信使》系列作品,作品內容為藝術家帶著金門浦邊籍祖母珍藏的越洋書信,前往印尼、新加坡、金門與臺灣四地拍攝,以家族的視角,述說金門的海外移民史,構築出金門出洋客們從離散而後生根的生命故事。
 《浯島顯影》成果展自即日起至11月27日止,每天下午2時到5時在金門大地吳心泉宅(金門縣金沙鎮大地12號)展出,免費參觀,歡迎闔家蒞臨參與。 

金門迎城隍蜈蚣座經典好照片